德国馆的建设采用了37岁的德国建筑师魏悉理的方案。
三年前,这位年轻人以‘和谐都市’的设计理念从25个德国国内竞标方案中胜出,这是他在亚洲所作的第一个项目。
z字形展厅、圆形剧场、倒t字形辅助用房,整个场馆造型轻盈,流线组织合理,空间上相互穿插并与景观造坡相配合,整个建筑宛若飘落于绿地的白云,极富创意。”
孙教授一行一边听着解说,一边参观,不由自主地点头夸赞。
确实巧夺天工,别树一帜!
解说员接着说
“魏悉理在向新闻媒体介绍设计思想时说,未来建筑除了注重人居,大发展方向将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所以德国馆大到钢桩、钢结构,小到工作人员的服装都属于可回收资源。
‘和谐都市’是英文bay的组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科技和自然间的平衡。”
这时候,沈笑夫随同大家沿着坡道漫步,一边是城市空间,另一边就是大自然。
沈笑夫觉得,这样的空间安排,是体现今后的生活即便在城市中,也能享受绿色带来的惬意。
解说员继续说
“很多高科技设备被隐形化,埋在地下或墙体中,并不影响景致的美观。
例如,微型的太阳能板被植入窗户,却不碍视野,提供德国馆5%的供电……
这些都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以生态、环保为使命的未来建筑的趋势。
如同我国园林哲学中所避讳的‘一览无遗’,在场馆的设计中还运用了不规则的线条延伸(坡道、天花板)来勾连不同区域和气氛
有时是豁然开朗的大空间,有时是精巧的小屋,移步换景大大增添了视觉乐趣。”
忽然,常主任问道“我刚才看到德国馆的屋顶设计成为大伞状,这样子是不是既挡住了太阳的热量,也可以避雨?”
解说员笑着答道“魏悉里说,这一设计灵感来自华国姑娘喜欢在夏天打伞遮阳。”
孙教授问“左右建筑的回廊是不是让游客休息的?”
解说员道“左右建筑部分之间是一个回廊似的公共空间,为不愿意排长队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可以驻足观赏建筑和参与节目互动的地方。”
苏教授点头道“考虑的很周到、很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