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零零看书00kxs】。
赵曦一直在避免干预国朝的商贸事务,即便是干预,也是提纲挈领的做法,比如市易寺。
国朝的商贸发达,这是被公认的。而整个商业行为的基础,是基于这个时代对于契约精神的尊重。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利润收益高于违背契约成本很多时,契约精神必将被人抛却······这是必然。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这句话赵曦信,在后世也是被验证过的。
当收益达到一定程度时,连法律都可以践踏,更何况契约,更何况一个非官方组织的牙行?
“新立商业法令的事要广泛征求意见,不闭门造车,不仅限于朝廷官员,要多方采集意见和建议,甚至借用抵报的形式,向全国朝公开征集讨论。”
“不仅仅是工艺产业,法令要尽可能把国朝所有市易物品全部囊括进去,也要照顾到任何层级的商贾,就是农夫进城售卖自产的物品,也要尽可能的涉及,用法令的形式,该保护的保护,该处罚的处罚。”
“此事由大理寺、刑部、市易寺等多方协作进行。相关内阁一并参与······”
内阁考虑不到,也不会往立法上想,太子也一样。也是时代的原因,赵曦能想得通。
或许,大家都能看到,只不过是就这样看着漏洞,也为了自己方便。也可以说是士大夫看重操守,毕竟是尊儒的时代。
赵曦不管这些,到了如今他有一言而决的基础,也就不在乎这些。是法家还是儒家,赵曦并不在意。
关键的一点,如今的内阁没有腐儒,相对而言都是属于理性的人。
赵曦忽略法家还是儒家,不管是儒家为本,法家补充,还是法家为本,儒家补充,把这些问题都撇开,以实用为主。
这样的方式,在如今的内阁是能接受的。
“官家这是法家思维呀!”
毕竟是带出了法家的意味,都是熟读典籍的,自然能感觉得到。王安石并没有违背官家的意思,只是回到政事堂以后,有些感慨。
事实上,王安石本身也是偏向于法家的,这也是当初他推动变法之初,备受朝堂责难的原因,甚至说众叛亲离也多是这个原因。
正统之争,在所谓的先圣门徒心里,比利益之争更严重。
“什么法家儒家,能强国富民,便拿来用之。王相居然纠结此事?”
章惇对王安石是了解的,觉得王安石这样感慨实在没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