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无法加载
翻页 夜间
起点泽艺小说网>穿越历史>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 > 第12章 焚衣起兵
    郑芝龙被挟持北上之后,清军马上南下安平十月离开日本的,日本政府本来不允许日本人出海,但是在郑芝龙拥立隆武帝之后,一跃成为南明政权中最有实力的人物,而日本政府仍然视南明政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因而不想得罪郑芝龙,但是日本人好面子,平户岛主便提出一个条件,田川松的次子七左卫门不得离开日本,只允许田川松一人到中国。

    田川氏自与郑芝龙结婚后产下郑成功后,此后二十余年与丈夫远隔重洋,后来郑成功又离开日本,便得她更怀念父子俩,终于有机会到中国与丈夫儿子相聚,对她来说,这一天等得太久了。可是田川氏到来时,正值中国巨变,郑氏家族也无法置身事外,隆武政权覆灭,郑芝龙投降后被挟持北上,儿子郑成功退到金门岛,团圆的日子没有几天,眼看又天隔一方了。

    清军南下安平,四处烧杀抢掠,郑家本以为郑芝龙降清了,可以躲过这场灾难,不想禽兽清军居然也对郑家下手,一生艰辛的郑成功之母田川松也没能幸免,在被野蛮的清军强暴之后,倔强的田川氏在羞愤之中自杀身亡,有的史料称是自缢,有的称是投水,有的称是切腹,这个日本女人以自己的坚强,为儿子郑成功树立一个宁死不屈的榜样。

    当郑成功得悉安平遭清军洗劫的消息之后,他马上率部从金门赶回老家,此时清军已经在洗劫之后撤离了安平。这个因海上贸易而繁华的小镇现在如同一片废墟,尸横遍野,在自己的家中,郑成功找到了母亲的尸体。

    面对着母亲的尸体,郑成功悲痛欲绝。在二十二年前,母亲在海边的巨石旁产下了他,在他满月时,父亲因参加颜思齐推翻幕府的活动而被迫外逃,此后几年,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对他既是慈祥也是严厉的,不惜将他送到日本武士那里进行严格的训练,只是想让他拥有强壮的身体与坚强的意志。七岁的时候,他含泪离别母亲返回中国,这一别就是十四年,那些日子里,他经常跑到海边,望着日本的方向,思念母亲而暗自流泪,十四年啊,多么的漫长,好不容易终于母子团聚,可是时局的巨变,他又不得不带着军队到前线,没有时间来伺侯在母亲的身旁啊。

    国仇家恨,一下子涌上心头,满贼不共戴天。郑成功拔出佩刀,他做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深感震惊的举动,他用刀切开身亡母亲的肚子,将肠子掏出来,洗去污秽,然后再放入腹腔之中。他脸色发青,面无表情,只是青筋暴出,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与愤恨,然后厚葬母亲。从那一刻起,他是满清最坚决的敌人,只要生命不息,他将战斗不止!

    厚葬母亲之后,郑成功来到了南安文庙,他在孔庙内焚烧了曾经穿戴过的儒衣青巾,仰天欷嘘,说道:“昔为孺子,今为孤臣,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他下定决心,告别儒生生涯,他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从现在开始,他不再是一个文人,而是一个武将,是一个复仇者,他将追随春秋英雄人物程婴、伍子胥的脚步,不惜生命去为国、为家报仇雪恨。

    十二月一日,郑成功会同其部将陈辉、洪旭以及阁部的路振飞、曾樱等九十多人,誓师起兵。遥祭隆武帝与皇后,然后宣读誓词:“本藩乃明朝之臣子,缟素应然,实中兴之将佐,披肝无地,冀诸英杰共伸大义。”

    郑成功起兵于山穷水尽之时,局面非常困难。在在郑芝龙投降后,郑家军大批投降清军,虽然还有一些将领拒绝降清,但是郑芝龙被挟持之后,这些军队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割据一方,虽然郑成功是郑芝龙的长子,由于郑成功向来的抗清主张不合郑芝龙之意,所以郑成功一直未能掌握郑家军的兵权,这使得他起兵时,根基十分的脆弱。在郑家军的残余力量中,实力最强的是郑彩的军队,郑彩据守在厦门岛,由于隆武帝被清军所杀,郑彩决定拥护逃往舟山的鲁监国政权,十月二十五日,郑彩派人将鲁王朱以海从舟山群岛迎接到厦门,这样,郑彩便与浙东的鲁监国政权相结合,成为福建抗清力量中的实力最强的一支,福建到浙江的一些岛屿也控制在鲁监国武装力量的手中。

    郑鸿逵与郑成功都不承认鲁王政权,郑鸿逵占据金门岛,郑成功则以安平为基地。郑芝龙的部将陈豹占据南澳岛,另一位郑芝龙的部将林察前往广东,这些都是拒绝降清的郑家军残余力量。

    此时郑成功所处的局面很不乐观,一来安平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很容易受到清军的攻击,相比之下,郑彩、郑鸿逵都退至海岛上,凭借着海军的优势,清军一时很难消灭他们;二来郑成功的武装力量太薄弱,军队人数太少,而且战船的数量也严重不足。父亲庞大的基业,并没有留下太多给儿子。

    郑成功首要任务是扩充自己的军队,他先考虑招集父亲的旧部,福建最南部的南澳一直以来是郑芝龙的一个重要基地,郑成功离开安平,前往南澳,作为郑芝龙的长子,忠诚的陈豹对他的抗清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表示愿意效忠郑成功,而且协助郑成功在当地招募兵员,共计有数千人,这成为郑成功的早期武装斗争的基本力量。

    福建的郑氏残余力量之所以能获得喘息之机,是因为此时清军的主攻方向转向广东。隆武帝在长汀遇害后,1646年十月十日,桂王朱由榔被推立为监国,建立南明临时政权。然而南明内部的混乱局面又一次重演,十一月五日,隆武帝的弟弟唐王在广州被拥立为皇帝,史称绍武政权。两个南明政权不免又起内斗,争夺帝位,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也在肇庆登基,史称永历帝。此时清军已经攻占江西与福建,广东的政局危在旦夕,而两个南明政权却置外敌于不顾,爆发内战。郑芝龙的部将林察便是绍武政权的主要军事负责人,虽然林察指挥海军击败了永历政权的军队,但内战最终使葬送了绍武政权。

    清军在佟养甲、李成栋的带领下,由福建突入广东,并于十二月中旬攻克广州,绍武帝被俘虏,绍武政权覆灭,而永历帝则逃到湖南,鹤蚌相争,最终清军成为得利者。

    安平只是弹丸之地,郑成功的军队又以水师见长,在这里施展不开手脚,所以他耐心地等候着机会。在1647年的上半年,郑成功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军队,补充战船,并游弋于鼓浪屿、海澄、镇海卫一带。在这些时间里,清朝方面仍然通过郑芝龙劝降郑成功,郑成功不为所动,并写下一首诗以明心志:“天以艰危付吾俦,一心一德赋同仇。最怜忠孝两难尽,每忆庭闱涕泗流。”郑成功自己加了一个注脚:“太师为满酋诱执,迫成功降。再四思量,终无两全之美。痛愤儿不欲生,惟有血战,直渡黄龙痛饮,或可迎归终养耳。屈节污身不为也。”由于清军大举入粤,在福建的防卫相对空虚,这给福建的南明抗清力量带来了机会。

    此时福建的抗清力量有三大部分,其一是郑彩所拥护的鲁监国政权,在闽地抗清力量中实力最强;其二是以郑鸿逵、郑成功为主的原郑家军,拒绝承认鲁监国政权,实力较弱,仅限于金门、安平以及闽南的一些沿海地区;其三是各地纷起的义军,这些义军组织松散,与鲁监国政权与郑氏势力均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虽然人数众多,但各自为战的色彩较浓。

    进入1647年后,在福建的鲁监国的武装力量开始出击,从正月开始到六月,鲁监国的军队频频在沿海地区发动进攻,但是这些进攻对清军的威胁并不十分大,从七月份开始,福建抛起一股抗清的高潮,反清义军于七月四日攻克建宁府,之后又攻下建阳、崇安、松溪、政和等地,令清军大为恐慌。

    正是在这样的抗清背景下,郑成功这支当时并不醒目的军队,也开始挺进抗清的前线。

    七月,郑成功与郑彩联合出击海澄,驻军于祖山头,但是很快清军的援军赶到,在战斗中,郑成功的部将、监军杨期潢战死,首度出师不利。

    对于郑成功的出击,他的叔父郑鸿逵有些担心,他写了一封信给郑成功,告诫他首先要保住自己的老巢安平,因为安平是弹丸之地,而且无险可守,如果清军大举进攻,那么安平是很难守住的。郑鸿逵建议郑成功回师安平,乘清军不备之际,进攻泉州,只要夺取泉州,就可以作为长期发展的基地,然后等待机会,养精蓄锐,进而夺取福建。同时郑鸿逵承诺派遣一支军队,以协助郑成功发动泉州战役。

    郑鸿逵建议联合郑成功攻占泉州,一方面是福建的抗清运动有了转机,另一方面是由于郑彩与鲁监国政权联合之后,逐渐在福建抗清运动中占据领导地位,如果不积极主动出击,那么日后势必被郑彩与鲁监国集团所吞并。郑成功此时苦于缺少一个可靠的后方,虽然占领了海澄外围的石尾港、九都等地,但未能攻破海澄,所以对郑鸿逵的提议,他积极响应,并很快从海澄返回安平。